點我
立即諮詢

「肌」不可失!肌少症恐成高齡者失能殺手

BY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顏啟華醫師

2024.01.25

缺乏運動習慣又長期活動量不足,是否出現起坐遲緩、走路沒力,甚至容易跌倒的情況?恐怕是得了肌少症。根據研究,55歲以上民眾起坐站秒數超過12秒的人,約有86.8%,平均每5個人中有超過4人以上面臨肌少症風險。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暨老人醫學科主任顏啟華指出,肌少症是銀髮族失能的主要原因,特徵是持續且全身普遍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伴隨可能造成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是生活無法自理以及死亡風險增加。即早觀察肌少症徵兆、在家自我檢測,預防才是最好的保健方式。

 

顏啟華指出,肌少症主要是看肌肉量是否減少,其次則是肌肉的力量,以及整體肌肉的表現。肌肉的質量是否減少,在家就可以檢測。最簡單的方式,將雙手的食指與姆指圈成一個圓,接著放在小腿最粗的地方,如果圈不起來,表示肌少症的風險較低;若是圈起來還有空隙,表示有可能罹患肌少症。

 

或是拿皮尺量測小腿最寬部位的腿圍,根據研究數據顯示,50歲以上男生小腿圍若是低於34公分、女生低於33公分,就有可能是肌少症。但有個狀況需要剔除,就是受測者若原本就是蘿蔔腿,那怎樣量都會超過34公分,因此最精準的辦法就是用雙能量X光骨密度(DXA)檢測。

 

肌少症多伴隨骨質疏鬆症  雙能量X光骨密度精準診斷

 

「骨質疏鬆症」和「肌少症」的判定,需要臨床表現與多種檢查的配合,才能診斷。其中,骨質密度是評估骨質疏鬆的重要依據,而四肢骨骼肌肉量則和肌少症則有很大的相關。要同時評估這兩項指標,用雙能量X光骨密度測量是最理想的選擇,除了能測量骨密度,也可以用來分析身體組成,看肌肉、體脂肪的量和百分比。雙能量X光骨密度數據做出來如果男生小於7kg/㎡,女生小於5.4kg/㎡就被定義為肌少症。

 

此外,也可做生物阻抗分析(BIA)檢測,跟坊間InBody身體組成分析儀一樣,測量原理就像家用體計,皆是應用生物電阻抗分析法,藉由通過受試者肢體的微量電流,來測量身體組成。透過阻抗量測得身體總水量後,可依據健康個體之肌肉內水份約佔73.3%的公式去推算肌肉量。

 

握力也是測量肌肉量的指標,若使用握力計測量, 男生小於28公斤,女生小於18公斤,也被稱之為肌少。最後則是身體表現,行走速度如果走6公尺超過6秒鐘,這樣就稱之為走太慢。顏啟華醫生指出,根據國外期刊研究顯示,走路方式可以預測壽命長短,科學家還發現與走得慢的人相比,步行速度快的人壽命更長,而且死於癌症或心臟病的可能性更小。

 

顏啟華表示,人在40歲左右,肌肉量就開始慢慢流失,到了70歲大概已經流失30%,70歲以上每年流失速度加快,大約10~15%,隨著年齡增長,流失速度愈形嚴重。由於肌肉量不足,很容易因沒有力氣而造成走路跌倒等狀況,年長者常因肌少症跌倒,造成嚴重的傷害,若是髖骨骨折,一年內死亡機率高達1/4。即使復原了大概也有一半的人會殘留失能的風險,甚至日後不良於行、不能運動或持續臥床,計肉量流失就會加劇。

 

台灣髖關節骨折發生率亞洲排名第一

 

顏啟華指出,髖關節骨折絕大部分的原因是骨質疏鬆,通常伴隨肌少症,世界骨質疏鬆會(IOF)也指出,2050年時,大於50%的髖部骨折將發生於亞洲,且目前台灣骨折發生率為全亞洲第一並位居世界第九。可見國人對於骨質疏鬆和肌少症相關預防篩檢及診斷治療有代加強。

 

不過,年長者可能因下肢衰弱而出現膝蓋疼痛,常見原因包括退化性關節炎、外傷、痛風、肌少症和病毒感染。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包括關節晨僵、蹲下困難和上下樓梯卡卡。
 

顏啟華指出,如果膝蓋疼痛尚未影響生活,不一定需要就醫,但若是蹲著站不太起來、走路一百公尺就已經覺得使不上力,或是爬坡明顯有問題, 就應該要積極治療。由於每個人膝蓋退化表現方式不一樣,有人可能X光照出來發現骨刺已經長很多了,或是因複雜病因造成關節腔狹窄,磨損到後來嚴重會長出骨刺,卻習慣忍痛的病人; 也有早期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就感覺很不舒服,因此只要覺得疼痛,都要積極治療,若是能即早保養,避免退化速度太快,預防終究勝於治療。
 

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
 

顏啟華進一步解釋,若是患者膝蓋正在發炎,通常會先投藥類固醇消炎,減輕患者不適感,第二種方式則是針對軟組織受損,給予關節潤滑或生長因子,減輕關節持續發炎的可能性。
 

目前玻尿酸關節注射與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已廣泛應用於運動傷害與退化性關節炎治療。玻尿酸可補充關節液潤滑關節腔,減低膝關節因行走摩擦與壓力造成的不適與傷害,並修復關節及減少發炎反應的產生;至於PRP注射則是利用自體血液中血小板產生的豐沛自體生長因子,活化再生關節內退化受傷的組織,促進退化軟骨與韌帶滑囊的修復,以達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目的。

 

不過,顏啟華也提醒,年紀較大、免疫力差甚至有免疫風濕疾病等先天條件較差的人,抽取自體血液,產製出來的PRP生長因子質量恐怕也會打折,選擇施作還需考量到效果。
 

至於另一種減緩膝蓋疼痛的方式,則是施打高濃度葡萄糖水,葡萄糖增生療法被稱為是一種「微創治療」,像是國外流行的順勢療法。高濃度葡萄糖水因高滲透壓的關係,注射到受傷組織會引起局部細胞脫水破壞,誘發局部發炎反應。 
 

顧啟華進一步解釋,有了發炎反應就成為身體修復必需的第一個步驟,後續修復反應就會被帶動起來。因此,施打葡萄糖可將慢性發炎重新誘發成急性發炎。因為唯有在急性發炎階段,身體才會進行正常癒合反應,讓癒合細胞長出第一型膠原蛋白。

 

葡萄糖水注射適合慢性發炎的軟組織,例如慢性肌腱炎、筋膜肌肉發炎、韌帶拉傷、網球肘、五十肩等。但是,若已經嚴重到韌帶斷裂、半月板破裂,注射葡萄糖水幫助就不大了。言石至於肌腱損傷、肌腱撕裂傷或是韌帶撕裂傷,以及軟骨有破損或是退化性關節炎,就可以用高濃度的葡萄糖水與自體血小板來治療。

  

顏啟華表示,若是退化性關節炎已經到了比較嚴重的第四期,可能就需要去骨科諮詢是否要進行手術,比如說關節鏡手術、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或可使用細胞療法讓軟骨細胞再生也提供患者新選擇。

 

預防勝於治療 

 

肌肉質量過度流失,除了會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行動能力及生活品質外,還會增加跌倒風險及死亡率。最常出現肌少症的族群特性是經常久坐、無運動習慣及營養不均衡。預防勝於治療,顏啟華也建議,民眾可透過規律運動增加骨質密度,並改善平衡以減少跌倒風險,而阻力運動有助於維持肌肉強度;此外,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鈣與維生素D,才是維護骨骼和肌肉量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