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我
立即諮詢

台灣將成「超高齡社會」?!細胞療法翻轉老化

BY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顏啟華醫師

2024.01.25

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意即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全體的20%,人口老化速度高居世界第二位,也因此,銀髮族健康近年逐漸受到重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暨老人醫學科主任顏啟華表示,老年醫學是醫學中專門處理老年人健康問題的一門分支學科,由於老年人在疾病的表現、 診療與照護方式上,與一般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常呈現高度複雜性,不是一般內科或家醫科所能充分涵蓋,所以老年醫學是個強調高度整合與團隊合作的學門。

 

一般來說,年齡大於65歲以上即定義為老年,但是「老年醫學」牽涉範圍廣泛,若從定義上來說,區分的方式並非年齡,應該以患者能不能符合社會角色及期待作為判斷。
 

簡單來說,生理及功能上的考量較能實際代表一個人的老化程度,然而其差異性也隨 著不同年齡的不同個人,依據不同器官、系統有所差異。舉例來說,一位60歲的搬運工人其心肺功能可能較一位50歲長期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好,但其膝關節或皮膚等部位,卻可能比同年齡的白領階級工作者有更明顯的老化。而這些不符合社會角色和期待的部分,其就符合老年醫學的範疇。

 

老年醫學的中的「老年」定義為人生理及功能的退化

 

顏啟華進一步解釋,老年醫學上的「老年」,除了年齡增加所導致的生理及功能的退化外,同時亦著重於心理及社會層面考量,因此老年醫學是一門對老人的身體、心理、社會及生活功能作全方位醫療照護的領域,目的在於照顧因老化所產生的健康問題,並改善日常生活活動功能,以改善生活品質為目標。

 

老年醫學科著重於同時罹患多種疾病,或有常見老年病症候群且失能的老人,以老人健康及照顧方向整體規劃為主。因此,老年醫學科主要核心服務項目包括各種老人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整體身體、精神、社會與功能狀況的評估;老年病症候群如:譫妄、跌倒、尿失禁、失智、營養不良、不良於行等的處置;以及慢性病長期照護的諮詢轉介等。
 

顏啟華起進一步說明,老年醫學門診醫生問診,首先會評估病患目前的生理功能,如何協助改善功能和生活品質是醫生優先處理的部分。疾病診斷雖然也必要,但並非首要任務,協助病患提升生理功能和自主能力,以減少老年人身體疾病衍生的心理問題與社會問題更為重要。因此衍伸出所謂的「老人周全性評估」,以功能評估為主,作為進入長期照護系統前的評估。
 

功能上的變化是老年人預後的最佳指標。由於老年人健康功能不良的原因往往是多重因素影響,因此評估內容需涵蓋老年人的各種潛在影響健康因素,針對老人常見問題進行篩檢,如跌倒史、記憶力、心情狀況、多重用藥、營養不良、尿失禁、日常生活是否有人協助等 。

 

以上評估無法靠一科或一個人來進行,由於所需顧及的面向較多,特別重視團隊合作,經由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包括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復健師、心理師與社工。其中的靈魂人物是個案管理師,負責病患個案及健康管理,提供完整的老年評估,並選擇最佳的治療照護方針,提供病患全方面的提升,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顏啟華以發燒舉例說明,年輕人發燒可能會燒到38 、39℃,但是老人家遇到感染,可能體溫還是跟平常一樣,可是身體內部已經感染,甚至嚴重到出現敗血症狀。咳嗽也是一樣,老人家可能咳不太出來,痰就積在身體裡,身體表現方式和年輕人不同。
 

這也是為什麼老人家常有小病演變成大病,最後躺著離開醫院的原因。顏啟華解釋,老年人的生理老化導致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系統不完全,一個小感冒的病程就容易拖比較久。再加上老年人通常合併多種慢性疾病,也可能造成原本的慢性疾病出現急性惡化,甚至引起嚴重併發症,沒有及時發現、積極接受治療,更會致死。因此照顧老人家,需要更細微的觀察會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


台灣人口老化加速 需擬定完整應對策略

 

根據日本總務省公布的最新數據,當地65歲以上的人口約為3620萬人,佔總人口的29.7%,創下歷史新高。反觀台灣,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2年6月底,台灣的老年人口約占17.18%。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持續提高,預估將於2039年突破30%。

 

目前,全世界第一老的國家是日本,顏啟華表示,台灣依此速率增長,40年後人口有40%都是老人,屆時台灣恐怕比日本還要老。台灣社會要面臨的不只是人口老化,而且老化速也是全世界第一快,從2018至2025年,短短7年間,台灣將從「高齡社會」步入「超高齡社會」,對社會和整體經濟的衝擊,以及健保衝擊、財政影響甚大。

 

在老年醫學制度上,台灣多效仿日本和美國。顏啟華進一步解釋,比如長者健康狀況評估或照顧模式,目前依照WHO推廣的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ICOPE)量表進行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6大項目評估。可積極達到老年醫學的核心,試圖減少患者多重用藥、處理共病問題。

 

他舉例說,來醫院看診的長者,可能因為身體各種狀況,至各門診拿了數十幾種藥,藥性可能有副作用或彼此重複使用,老年醫學門診醫生和藥師可協助患者,用副作用較少的藥物取代舊藥,並將整體用藥做通盤性的整理評估,評估未來治療方向及全方位的預防方針,協助改善長者目前的狀況。

 

細胞療法翻轉老化的不可逆

 

顏啟華指出,老年醫學科強調的重點,不外乎是以功能為依歸,醫生盡量減少過度醫療的情況,以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為主,因此較少觸碰老化議題很少。
 

不過,新興的細胞療法出現後,對於老年醫學科整個概念做了一個很大的翻轉,過去認為老化是自然的過程,退化是不可逆的,只有疾病可透過治療得到逆轉和改變。

 

但現在透過細胞療法,可讓身體的組織細胞修復再生,反而有可能根本解決老化問題。細胞療法對老年醫學的貢獻,在癌症治療方面,除了放化療和抗癌藥,免疫細胞合併療法也為病患提供新的治療選擇;在退化性關節炎上,幹細胞可修復軟組織讓膝蓋不再疼痛;在皮膚傷口難癒合部分都有新的治療機會,以上都是未來新的發展方向,讓不可逆轉變成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