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我
立即諮詢

慢性腎病不等於洗腎 早篩早治可有效控制

BY 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腎臟科科主任 方昱偉醫師

2024.10.01

腎臟病向來是影響國人健康及公衛非常重要議題,台灣末期腎臟病的盛行率及洗腎率皆為全球第一。目前大概有9萬多人已經處於透析也就是俗稱洗腎階段,而罹患腎臟病族群,估計約有洗腎族群的10倍到13倍之多。

 

新光醫院腎臟科科主任方昱偉指出,腎臟病不僅影響國人健康,更對健保支出及公衛議題形成相當大的壓力。分析數據觀察近年洗腎人口的增加,與糖尿病有相當密切關聯。

 

糖尿病、三高與腎臟病息息相關

方昱偉表示,患者長期在糖尿病影響下,腎臟一直處於發炎甚至受傷狀態。分析洗腎人口,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患有糖尿病。另一個原因則與年紀有關,由於台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腎臟老化或退化的情形嚴重。加上自身有慢性病的影響,間接導致洗腎人口逐年增加。

 

方昱偉指出,由於腎臟發炎症狀輕微,不容易發現。但隨著每一次的感染,會導致腎臟功能出現不可逆的損傷,等到出現嚴重症狀時,腎臟病變往往已進入中晚期,有兩至四成的患者,可能會面臨到洗腎的地步;如果控制不良,甚至導致腎功能逐漸惡化。舉例來說,腎臟病進入末期階段,尿毒的累積會導致身體不舒服,並造成電解質不平衡、貧血,此時就需要洗腎,以取代原本腎臟功能清除水分和毒素。

 

方昱偉直指,洗腎是腎臟病最後的結果,而在這過程中,病患必須積極治療,並且嚴格控制血糖,減緩腎功能惡化速度。由於腎臟疾病經常與糖尿病共存,且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已成為洗腎、末期腎衰竭的首要原因。

 

依據腎臟病病程制定治療目標

一般來說,糖尿病病患每年都必須做糖尿病腎病變篩檢,其中包含尿液的白蛋白、肌酸酐比值、血清肌酸酐、腎絲球過濾率等,但都無法掌握腎功能可能快速惡化的關鍵時機。

 

不過,方昱偉表示,目前也有較高敏感性的生物標記,可以協助病患更早發現腎臟功能受損。所謂的「生物標記」,就是一種客觀的醫學記號,是生物體在生理或病理上可量測與定量的一種指標,例如可測量血液中的某種蛋白質,就可反映出某種疾病是否出現,也能測出嚴重程度。

 

透過抽血檢測「肌酸酐」,是過去主要評估腎功能的指標。不過,近年發現對於腎臟敏感度以及時間性不如其他特殊生物標記來得精準。方昱偉表示,無論如何,腎臟病治療原則就是需要時間賽跑,若是拖到腎臟病不可逆的階段才開始治療,效果一定不如理想。

 

早期腎病可逆轉 積極治療是唯一良方

他強調,早期腎病多半有機會可以逆轉,例如若是高血糖、高血壓造成,積極控制慢性病指標,對於腎臟病預防具有一定幫助。但如果進展到腎臟功能不可逆的階段,醫生通常會預期腎功能將隨著時間退化,也就是腎臟纖維化程度加劇,此時治療方向就要以延緩功能退化為主要目的。

 

方昱偉表示,臨床上常用血壓藥、血糖藥,或尿毒吸附劑去改善腎功能退化的併發症。他舉例,腎臟病到後期都會出現貧血症狀,若是改善貧血問題,對腎功能惡化的延緩也會有幫助,因此,當症狀出現時,應先找醫生做更進一步的治療評估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