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台中中山附醫婦癌科副院長 曾志仁醫師
2024.11.01
在衛生福利部民國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中,「卵巢癌」死亡率首度進入前10名。台中中山附醫婦癌科曾志仁副院長指出,在婦女癌症中,對女性威脅最大的就是卵巢癌,不僅死亡率高,且卵巢對女性荷爾蒙影響甚鉅,甚至會失去生育能力;但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癒率相當高。
三管齊下的預防卵巢癌
除非有非規律的出血症狀,否則很難發現卵巢有異狀。曾志仁建議,女性每年都要做腹部超音波、抽血化驗癌症指數,兩者兼具至少有70%以上機率發現癌症病灶,若是加上基因檢測,更能及早知道自身是否帶有卵巢癌的基因變異,三管齊下可以大幅提高早期發現、進行治療的機會。
曾志仁表示,目前已知BRCA1及BRCA2基因發生突變與乳癌及卵巢癌有關,其中四分之一卵巢癌的發生與遺傳性基因有關;而一般有BRCA1及BRCA2基因的民眾,不分男女,一生當中有50~75%的罹癌風險,機率相當高。
根據國外統計,每位女性終身罹患卵巢癌的平均機率為1.4%,如果家族有親人得了卵巢癌,則其罹患卵巢癌增加5~7%。當家族成員確定帶有該癌症基因突變時,表示罹癌機率增加,並不代表一定會得癌症,只要持續追蹤或進行預防性治療,都可降低罹癌死亡率。
輸卵管容易產生病變
曾志仁也以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切除乳房和卵巢預防罹癌為例,他認為,安潔莉娜裘莉當時也可以選擇不切除,實際上,基因變異多發生於輸卵管,若僅切除輸卵管而保留卵巢,仍能減少罹癌風險並保留部分女性荷爾蒙的功能。
曾志仁表示,一般卵巢癌的標準治療方式,是以手術切除癌細胞,接續再進行化療合併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可提升卵巢癌中後期病患的治療成功率至80%以上,第一期病患治療成功率更高達99%,有助於治療成效。
他也提醒,化學治療雖然效果顯著,但副作用大,通常需要六次療程,時間長達四個月到半年,會引起白血球下降、掉髮,皮膚可能出現紅疹、黑色素沉澱、乾燥脫皮⋯等各種問題,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讓病人治療意願下降。
不過,現在也建立許多配套措施,在化療前保護身體、避免副作用產生。例如在化療前或進行化療時使用冰帽以減少掉髮,降低頭皮的溫度,讓血管收縮,同時亦減少血液將化療或電療的藥物帶到頭髮毛囊細胞,藉此幫助減低藥物傷害,舒緩掉髮問題。
醫生的治療計畫猶如病患救生圈
透過合併治療,提升癌症病患存活率已經是國際趨勢,合併療法包括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和免疫療法。
近年,搭配免疫治療已成為顯學,透過增強人體免疫力,或強化免疫統對癌細胞的辨識力,並針對攻擊癌細胞達到治療效果。換句話說,免疫治療是把癌細胞的抗體製造出來再打回人體,以提高和產生更多免疫。他補充,免疫治療可以用在合併療法早期階段或化療後使用,端看癌症屬性。若是淋巴癌、血癌或黑色素瘤等,可先進行免疫療法,再合併手術或化療。
曾志仁解釋,因為免疫療法效果比化療顯著,並可減少副作用,血液腫瘤相關病症如先執行免疫療法,可以明顯看到腫瘤萎縮、癌指數下降;但如果治療順序顛倒過來,先接受化療,可以料想病患身體要先承受化療的不舒服和副作用,甚至對治療過程堅持不下去。他表示,不論癌症病程如何,醫生給病患的治療計畫,等同是病患的救生圈,免疫療法提供了病患新生機,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建立正確心態與觀念 提高抗癌成功率
曾志仁強調,罹癌的風險在每個人一生中都可能達到50%,面對癌症,第一步是不要慌張。先蒐集資料,尋求最正確的知識,這樣就占了50%的成功率,掌握正確的心態,再繼續進行下一步。
他提醒,千萬不要胡亂尋求治療偏方,或將錢浪費在無效之處。建議民眾可以參加該疾病的病友會或醫院的衛教團體,有機會取得較新、較正確的資訊。同時,找對醫生諮詢也很重要。癌症治療最失敗的一點,不是開刀失敗、化療失敗,而是做了錯誤的治療,失敗後再重新選擇第二個治療方式,不僅損失時間、金錢,嚴重更會延誤甚至加重病情,導致癌細胞擴散,身體衰弱到沒辦法接受化療或手術,得不償失。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可能依病情需要加上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等
台灣在醫療領域持續邁向全球領先地位,擁有多項「亞洲之冠」和「全球第一」的殊榮,隨著政府積極推動醫衛新南向政策
近期政府提出「健康台灣」的政見,力求2030年癌症死亡率減少1/3,去年5月健保署已將NGS(次世代基因定序)納入健保,其中涵蓋12種癌別,預計每年將有2萬人受惠!
冷氣團襲台,氣溫大幅下降,日夜溫差容易引發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使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也隨之升高。心血管疾病已蟬聯多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
你一天都睡幾個小時呢?國際研究發現,若是睡眠不足、睡不飽容易變胖,每天睡超過9小時,也會對體重產生影響,每天規律充足的7到8小時睡眠,增胖率是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