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我
立即諮詢

幹細胞、外泌體治療為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突破性發展

BY 景美醫院幹細胞及再生醫學中心醫師 陳威醫師

2025.01.08

近年來,因發現幹細胞具有再生、分化成各種組織器官細胞的潛力,以幹細胞為基礎的「再生醫學」研究突飛猛進,日本學者山中伸彌發現的誘導型多能幹細胞(iPSC)被視為新興醫療的明日之星。

 

外泌體治療的興起

2019年9月,衛福部通過特管法後,台灣再生醫療領域進入細胞治療產品研發、臨床應用,及實質嘉惠病患的階段。雖然多項臨床研究已顯示,幹細胞有望修復神經系統損傷,但幹細胞培養及穩定保存不易,且仍需要以手術方式植入,細胞植入手術引發的併發症的可能性,仍然是幹細胞治療的一大隱憂。

 

由於幹細胞具備再生成各種組織跟器官的潛能,目前細胞療法施作療程,是從患者身體中取出培養後透過注射的方式導入血液中,再自我導航至受傷部位,使其進行作用於自主修復。

 

不過,景美醫院幹細胞及再生醫學中心醫生陳威指出隱憂。由於幹細胞的培養及穩定保存相對不易,目前即使有特管法的評估審查來把關,結果常常差異甚大,實際使用時,一定要慎重評估安全性與有效性。

 

幹細胞治療的法規嚴格,有條件限制之餘,加上培養過程有很多變數。同時,幹細胞施作療程依據每個人量身訂做、所費不貲,經過體外培養或加工程序之後,再將這些處理過的細胞引進患者體內使用,耗時費日至少要兩三週以上,整體上治療門檻較高。

 

外泌體 V.S.幹細胞

而外泌體是細胞製造過程中的副產品,相較之下更能夠誘導細胞增生,並大幅提升修復力,具備再生和抗炎效果。此外,由於外泌體安全性高,穩定性好,且容易保存和運送等優點,再加上外泌體顆粒小,分子直徑僅30-100nm,易於進入組織器官,甚至神經系統,可作為藥物傳遞的載體,將治療藥物封裝在其中,以提高藥物穩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雖然目前仍在臨床研發階段,可望未來在治療癌症、神經退化性疾病和發炎性疾病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外泌體可以幫助藥物準確地遞送至目標細胞或組織,降低毒性並提高治療效果。

 

除了治療癌症,外泌體可適用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韌帶損傷、膝蓋半月板損傷等,與幹細胞治療相比,治療費用更低,安全性更高,且適用範圍更廣。他認為,細胞療法為骨科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特別是外泌體治療,因其安全性高、效果好、費用低等優勢,兩者都將成為未來骨科治療的重要發展方向。

 

其實,除了手術、細胞療法,治療或延緩退化性關節炎還有以下幾種方式,包括玻尿酸、PRP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關節保健食品、葡萄糖胺、軟骨素、二型膠原蛋白,或減肥甚至運動治療,都可以治療或減緩退化性關節炎。

 

減少膝蓋負擔=延緩退化性關節炎

陳威指出,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的關鍵,就是減少對膝蓋的負擔。很多體重過重的人都有關節炎,身體重量長期造成膝蓋壓力,因而較容易產生退化。他建議,透過減輕體重可以減少關節負擔,減緩退化速度。

 

平時要盡量避免劇烈運動、負重運動,像是爬山、爬樓梯與下蹲等動作,則需要特別注重關節的保護,避免受傷;但同時我們仍要做一些適當的柔軟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以維持關節活動度,增強肌力,減緩退化。

 

飲食方面,適度攝取對關節有益的保養品,包括葡萄糖胺、軟骨素、二型膠原蛋白等,可補充關節所需的營養,減緩軟骨磨損。

 

陳威表示,隨著年齡增長,關節液的分泌會越來越少,膝蓋覺得卡卡的,可以打玻尿酸治療,因其是一種關節液的成分,可以潤滑關節,減少膝蓋磨損與退化狀況;一般建議每半年施打一次玻尿酸以預防關節退化,另外他也建議,若發現關節不適或有退化跡象,也可及早施打玻尿酸保護關節。

 

至於PRP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則是抽取自身血液,經離心處理後,提取出富含生長因子的血小板,再注射到患部,促進軟骨生長、減緩發炎、減緩關節退化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