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我
立即諮詢

當癌症變成慢性病 ,多元精準治療選擇讓人生有望

BY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甲狀腺外科主治醫師 葉名焮醫師

2025.03.31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0年癌症登記報告,乳癌為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亦是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前四名。

 

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甲狀腺外科主治醫師葉名焮表示,其中有高達三成的確診者,是年齡不到50歲的年輕個案,甚至較年輕的患者,乳癌復發的風險會提升。葉名焮醫師回憶,他剛從英國回國之際,有位年輕病患確診時才29歲左右,經過手術切除腫瘤後就出國念書了,卻沒想到她在一年內復發並轉移。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現今乳癌有多元的精準治療方式可選擇,即使轉移或復發,也能有良好藥物控制癌細胞。

 

葉名焮醫師指出,該位29歲年輕病患是HER2陽性復發轉移到肝臟,在乳癌轉移中很常見,因此當時使用了標靶藥物(細胞週期抑制劑),並從肝臟動脈灌注化療藥物,結果治療效果非常好,已是Stable disease(病況穩定)或Regression(回歸),腫瘤縮小甚至消失,不但能延長存活期與生活品質,年輕患者也能維持生活與工作能力。

 

在精準醫療的時代,若乳癌復發或轉移,葉名焮醫師會盡可能重新做乳癌組織切片,因為乳癌分型有可能跟原發乳癌不一樣,必須再次病理確認後,才能對症下藥,讓治療效果更好。

 

個人化治療的首要條件是能夠精準診斷,由於台灣目前基因檢測品牌選擇多,檢測品質顯得格外重要,民眾可選擇具有國際認證、技術經過分析驗證的品牌,加強檢測標準化才能確保檢測準確性,使更多的乳癌患者獲益。

 

治療方式多元!乳癌五年存活率大幅提升至89%

葉名焮醫師表示,總體來說,目前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合計的五年存活率達89%,治療效果相當好。單只計算零期、第一期和第二期的五年存活率接近99%,十年存活率可能將近95%,甚至二十年存活率也接近85~90%。

 

原因是與20年前相比,醫學技術持續進步,不管是藥物治療或手術開刀技術,就連癌症治療或術後副作用,都有很大的進展,整體治療往一個很好的方向前進。

 

雖然乳癌與其他癌症不同,五年內未出現復發,也無法確保未來不會再復發,但葉名焮醫師表示,無論醫師如何盡力,有時候局部或區域性復發是無法絕對避免的,醫師只能不斷在新的標靶治療、賀爾蒙藥物與免疫療法等持續研發中,控制甚至治好部份局部或區域性復發的病人。

 

因此,只要能配合醫師做詳細的檢查,診斷與後續的治療,仍然有很大機會能使病情獲得很好的控制!

 

家族有乳癌或卵巢癌基因,應定期篩檢

此外,葉名焮醫師也指出,雖然遺傳導致的乳癌病患僅占10%左右,但家族三等親之內有兩個以上在停經之前得到卵巢癌或乳癌者,或是家族中有一位男性乳癌患者,都屬於高危險族群,需定期接受乳房篩檢。

 

根據突變基因不同發生率也所有不同,像帶有ATM基因突變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會增加20.9%,而且這些乳癌被認為是早發性的,更容易增加雙側乳癌的風險......

 

葉名焮醫師進一步解釋,如果帶有BRCA 1/2突變,在這位女性的一生中罹患乳癌的風險會變得非常高,且根據美國兩項研究中發現,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女性到70歲時,罹患乳癌風險是55%至65%,而帶有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是45%至47%,不只有乳癌,還有卵巢癌、胰臟癌和攝護腺癌,還發現一組基因跟肺癌也有關係性。

 

他解釋,BRCA1及BRCA2是DNA修復機制中最重要的兩大基因,其中所產生的蛋白質可以修復DNA的斷裂,抑制乳腺細胞的不正常生長,當兩者中任一基因產生變異,在不能正常運作的情況下,細胞的生長將會不受控制地癌化,增加乳癌及卵巢癌的發生機會。

 

環境塑化劑靠運動喝水排毒最簡單

誠如上述,基因若帶有變異,罹患乳癌的風險將會提高,但加上環境荷爾蒙,更會干擾正常雌激素在體內的作用,進而誘發女性乳癌等婦科疾病,常見如寶特瓶與塑膠飲料杯等含塑化劑的日常用品,甚至是食用魚中常隱藏的重金屬,都可能含有環境荷爾蒙,這些都是無可避免的。

 

葉名焮醫師認為,塑化劑就像是金鐘罩一樣籠罩我們生活的環境。因此,他也常建議病患,最簡單排解塑化劑的方法,就是多運動和多喝水。

 

運動除了維持身材、增加血液循環和免疫力提升外,最大的好處就是排毒,將身體內不好的物質透過流汗及尿液代謝出去,減少毒物與身體細胞接觸時間,自然可以減少腫瘤的發生。

 

解毒的方法老生常談,不外乎是戒菸限酒及少吃成藥、減少接觸塑化劑污染來源、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充足睡眠、控制三高疾病以及減糖飲食控制熱量避免肥胖等,都是在充斥環境荷爾蒙的日常生活中,保持金剛不壞之身的不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