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手術善其事
2025.04.07
癌症成因複雜,涉及遺傳、環境、生活方式和活性氧自由基等多重因素交互影響,難以單一歸咎。然而,現代社會充斥的加工食品、不良飲食習慣及環境污染,使得癌症發生率攀升。
面對日益嚴峻的癌症威脅,再生醫學、細胞治療和細胞儲存等尖端醫療技術,更為癌症的預防和治療帶來新的希望。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些最新醫療趨勢的發展進度,以及它們如何為抗癌之路開闢新方向。
癌症位居台灣主要死因之一,掌握其發生率和存活率趨勢至關重要。
以下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0年癌症登記報告,分析台灣癌症現況:
高發生率,每日確診人數眾多:
台灣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79.8人,相當於每日約有766人被診斷出癌症,凸顯癌症防治的迫切性。
男女癌症類型差異:
男性和女性常見癌症種類有所不同
大腸癌高居榜首的隱憂:
大腸癌是台灣最常見的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高達每10萬人約42人。
即使排除人口老化因素,此高發生率仍令人擔憂,顯示飲食和生活習慣等相關的健康問題亟需關注。
五年相對存活率:
接近七成,但差異顯著。台灣癌症整體五年相對存活率已接近70%,意即確診癌症的患者,經過五年治療後仍然存活的比例,相較於同年齡層未罹癌人口的存活比例。
然而,不同癌症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差異顯著。例如,早期乳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而晚期肺癌則可能低於20%。 癌症存活率受癌症期別、治療方式等多重因素影響。
癌症的發生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難以歸咎於單一原因。
以下整理可能增加罹癌風險的因素,涵蓋生活習慣、環境暴露及基因遺傳等面向:
物理性致癌因素
1.紫外線輻射:
過度日曬,尤其是未做好防護措施,會增加皮膚癌風險。
2.氡氣:
長期暴露於高濃度氡氣環境(例如通風不良的地下室、礦區),會增加肺癌風險。
3.醫療輻射:
雖然醫療影像檢查(如X光、電腦斷層掃描)的輻射劑量通常在安全範圍內,但頻繁檢查仍可能些微增加某些癌症風險。
化學性致癌因素
1.環境污染:
空氣污染(交通廢氣、工業排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中的致癌物質。
2.飲食:
3.菸草:
吸菸(包含二手菸、三手菸)會暴露於多種致癌物質。
4.職業暴露:
某些職業會接觸特定致癌物(如石棉、重金屬、特定化學溶劑)。
5.藥物:
部分化療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的長期使用可能增加癌症風險。
生物性致癌因素
1.病毒感染:
例如HPV與子宮頸癌、口咽癌;B型和C型肝炎病毒與肝癌;EBV與鼻咽癌、淋巴瘤。
2.細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的慢性感染會增加胃癌風險。
基因遺傳因素
1.家族史:
家族成員罹患癌症,尤其與特定基因突變相關時,會增加其他家族成員的罹癌風險。
2.基因突變:
即使沒有家族史,後天基因突變也可能導致癌症。
其他因素
1.年齡:
隨著年齡增長,罹癌風險也隨之升高。
2.慢性發炎:
長期感染、自體免疫疾病等慢性發炎可能增加癌症風險。
3.荷爾蒙:
某些荷爾蒙(如雌激素、雄激素)在特定情況下可能刺激癌細胞生長。
4.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低下或失調會增加癌症發生的機會。
5.生活型態: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高脂肪、低纖維)、缺乏運動、肥胖、過量飲酒等都會增加罹癌風險。
台灣近年積極投入癌症防治,從預防、篩檢、診斷到治療及緩和醫療,運用先進資源和策略,致力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並提升患者存活率和生活品質。
基因檢測與細胞治療:
癌症基因檢測:
衛生福利部推廣癌症基因檢測,尤其針對肺癌、乳癌等高發癌症,藉此依據患者基因突變提供個人化的標靶治療,提升療效並減少副作用。
健保也已陸續將多種癌症基因檢測納入給付,增加患者取得精準醫療的機會。
細胞治療:
台灣已核准六種類型的細胞治療(如CAR-T療法、樹突狀細胞疫苗)用於癌症治療,主要針對晚期癌症或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
細胞治療仍在發展階段,但隨著技術進步和臨床試驗推進,未來可望在癌症治療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更多資訊請參考「衛生福利部細胞治療技術資訊專區」。
再生醫療法規:
為規範細胞治療發展並保障患者權益,《再生醫療法》明確規範再生醫療製劑的定義及分類,並加強細胞存儲和製備設施的監管。
為細胞治療的發展建立安全有效的環境,也讓患者有機會預存健康細胞,以備將來進行個人化治療。
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癌症篩檢:
國民健康署積極推動多項癌症篩檢計畫,提供免費或補助篩檢,
促進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提升存活率。
這些篩檢包括:
癌症預防:
1.疫苗接種:
政府推廣B型肝炎疫苗和HPV疫苗接種,分別預防肝癌和子宮頸癌,有效降低這些與病毒感染高度相關的癌症發病率。
2.多學科合作治療模式(MDT):
台灣多數醫學中心和癌症治療醫院已採用MDT模式,由腫瘤科、放射治療科、外科、病理科等多個專科醫師組成的團隊,共同為患者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此整合性治療模式能提升治療效果,減少治療決策延誤,並提供更全面、個人化的醫療支持。
細胞儲存作為一項新興的健康管理策略,允許個人在年輕健康時預先儲存自身的免疫細胞、幹細胞等,以備未來治療之需,尤其對於癌症高風險族群,可為日後細胞治療儲備重要資源。
除了政府資源,民間也有部分業者成立相關的資訊平台,讓民眾能更深入了解細胞儲存/治療細節,例如「超預防醫學・細胞治療諮詢平台」,提供專家線上視訊諮詢管道,協助民眾獲得專業的「第二意見」做為參考。
此外,該平台上也彙整了許多細胞儲存/治療的最新發展動態、衛教宣導、相關法規更新等資訊,以及使用者經驗回饋,供大眾參考細胞儲存/治療的實際狀況和潛在風險。
然而,所有醫療決策都應以個人健康狀況及疾病為依據。建議您在選擇任何治療方案前,務必諮詢主治醫師等專業醫療人員,審慎評估、多方比較,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醫療決策。
可儲存的細胞類型:
免疫細胞:
例如細胞毒性T淋巴球(CIK)、自然殺手細胞(NK)、樹突狀細胞(DC)等,在免疫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可辨識和摧毀癌細胞或受感染細胞。
幹細胞:
例如周邊血幹細胞、脂肪來源幹細胞、間質幹細胞等,具有分化成不同類型細胞的潛力,可用於修復受損組織和器官。
其他細胞:
例如纖維母細胞、軟骨細胞等,可用於特定組織的修復和再生。
細胞來源與保存方式:
細胞通常從血液、骨髓或脂肪組織中提取,過程通常安全且侵入性相對較低(例如抽取周邊血)。
提取後的細胞會經過處理、純化,並在嚴格無菌條件下以液態氮冷凍保存,確保長期活性。
細胞治療的應用與風險:
目前並非所有癌症都適用於現有的細胞治療技術。雖然存在風險和挑戰,細胞治療仍為對抗癌症帶來新希望,尤其對於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的癌症。
持續的研發和臨床試驗可望拓展細胞治療的應用範圍並提升療效。
細胞治療的潛在風險:
1.感染:
細胞處理和回輸過程中可能發生感染。
2.排斥反應(異體移植):
自體細胞移植可避免排斥反應,但異體移植則可能發生排斥反應。
3.副作用:
可能出現發燒、發冷、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嚴重情況下可能發生細胞釋放症候群(CRS)。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因個體和治療方式而異。
4.療效不確定性:
療效因人、癌症種類和期別而異,並非所有患者都能獲得顯著療效。目前仍需更多臨床試驗評估其長期療效和安全性。
細胞治療的展望:
隨著科技進步和臨床研究的累積,細胞治療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前景備受期待。更精準的細胞選擇、更安全的治療方案以及更廣泛的適用範圍,將為更多癌症患者帶來希望。
在台灣,提供細胞儲存服務的機構主要分為醫療機構和生技公司。大型醫院或特定專科診所通常設有細胞庫,而生技公司則專注於細胞儲存和相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選擇細胞儲存機構至關重要,務必考量其合法性、專業能力、費用結構、契約內容等。
並且,事先與醫師諮詢,評估自身是否適合細胞治療,了解其風險與益處。
以下關鍵因素能幫助您選擇合適的細胞儲存備製場所:
合法性與資質
1.政府認證與許可:
確認機構是否具備台灣衛生福利部或相關部門的認證和許可,符合《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的規範。
2.質量標準認證:
選擇遵循國際標準(如ISO認證、GMP規範)的機構,確保細胞處理和儲存的品質與安全。
技術能力與設施
1.專業實驗室設備:
機構應具備先進的細胞分離、培養和冷凍保存技術與設備。
2.先進的冷凍技術:
確認機構擁有先進的超低溫液氮儲存設施,確保細胞長期儲存的穩定性和活性。
專業團隊
1,專業技術人員:
機構應具備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例如幹細胞專家、生物技術人員、醫學博士等。
2.醫療支持:
了解機構是否提供醫師諮詢和專業治療計畫等醫療支援。
儲存和安全保障
1.儲存環境穩定性:
確保機構具備可靠的電力和安全系統,保障細胞在各種緊急情況下的安全。
2.雙重儲存系統(加分項):
部分機構提供雙重儲存系統,將細胞樣本分別儲存在不同地點,降低風險。
3.長期儲存保障:
了解儲存契約的條款、年限和費用,確認其能提供長期穩定的儲存服務。
服務內容與透明度
1.個人化服務:
了解機構是否能提供客製化的細胞儲存和備製方案。
2.透明的定價:
選擇費用透明且能清楚說明費用構成(包含細胞採集、處理和後續年費)的機構。
3.儲存記錄與追蹤:
確認機構能提供完整的細胞儲存記錄和品質檢測報告,並具備完善的細胞樣本追蹤系統。
細胞儲存流程
1.諮詢與評估:
與專業醫療人員諮詢,評估自身健康狀況和儲存需求。
2.簽署合約:
與選擇的細胞儲存機構簽署合約,確認服務內容和費用。
3.細胞採集:
在醫療機構進行細胞採集。
4.細胞處理與儲存:
機構將採集的細胞進行處理、純化和冷凍保存。
5.後續監控與管理:
機構定期監控細胞儲存狀況,並提供相關報告。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可能依病情需要加上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等
台灣在醫療領域持續邁向全球領先地位,擁有多項「亞洲之冠」和「全球第一」的殊榮,隨著政府積極推動醫衛新南向政策
近期政府提出「健康台灣」的政見,力求2030年癌症死亡率減少1/3,去年5月健保署已將NGS(次世代基因定序)納入健保,其中涵蓋12種癌別,預計每年將有2萬人受惠!
冷氣團襲台,氣溫大幅下降,日夜溫差容易引發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使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也隨之升高。心血管疾病已蟬聯多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
你一天都睡幾個小時呢?國際研究發現,若是睡眠不足、睡不飽容易變胖,每天睡超過9小時,也會對體重產生影響,每天規律充足的7到8小時睡眠,增胖率是最低的。